假院士为何屡屡得逞?
最近,深圳、广州警方接连通报,假院士阮某平、假参事余某翔被刑拘。河南郏县也揭穿了自称“俄罗斯天然科学院院士”的苏文。这些骗子的身份其实一查便知是假的,却能长期招摇撞骗,甚至频频出现在政府、协会的活动中。互联网时代,信息如此透明,为何假院士们还能横行无阻?
答案很简单:有人需要他们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,企业为了宣传,甚至某些机构为了撑场面,对“院士”“专家”的头衔盲目追捧。核实身份不难,难的是打破这种“唯帽子论”的功利心态。
—
一、谁在“捧场”?地方政府与企业成推手
假院士们的“舞台”是谁搭的?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。比如苏文的“郏县东坡书院”项目,明明没签正式协议,却能挂着“院长”名头活动多年。为什么?由于地方需要“高大上”的项目装点门面,而“院士”头衔恰好能满足这种虚荣需求。
企业也一样。为了带货或融资,不少公司热衷于请“专家”站台。骗子们正是看准了这种心理,用虚假头衔轻松混进高质量场合。试想,如果没人追捧这些虚名,假院士还能这么嚣张吗?
—
二、监管去哪儿了?审核机制形同虚设
另一个关键难题是监管缺位。假院士们的身份并不难查,但为何能长期行骗?活动主办方、合作单位难道从不核实?事实上,很多场合的“审核”只是走个形式。
比如,某些论坛、展会为了凑人数、撑场面,对嘉宾资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甚至有些机构明知对方有难题,却因利益关系选择装糊涂。这种“宽松”的环境,无疑给骗子提供了温床。
—
三、破除“唯帽子”论,才能让骗子无处藏身
要根治假院士乱象,光靠抓多少骗子远远不够。关键在于改变社会对“头衔”的盲目崇拜。地方政府应少些形式主义,多关注项目本身的可行性;企业也该明白,真正的口碑靠的是产品,而非名人站台。
顺带提一嘴,必须强化责任追究。谁邀请假院士,谁就该负责。只有让“搭台者”付出代价,才能倒逼审核机制真正落实。
—
小编归纳一下:别让功利心成了骗子的帮凶
假院士横行,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在作祟。破除“唯帽子论”,严打形式主义,才能让骗子失去市场。否则,今天抓了阮某平、苏文,明天还会有新的“院士”冒出来。难题来了: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改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