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
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——这个出自《周易》的经典名句成为了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的核心命题。相信不少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既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,熟悉的是它出自传统文化典籍,陌生的是怎样将它转化为800字的考场佳作。那么,这个题目到底在考察什么?我们又该怎样领会呢?
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延续了江苏卷一贯的传统文化特色,要求考生围绕”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展开论述。这句话简单来说,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会相互吸引、彼此呼应。放在当代社会背景下,它其实暗含着对人际关系、社会交往、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思索。
作文题目的深层含义
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。从字面领会,”声”和”气”可以指代人的想法觉悟、价格取向或兴趣爱慕;”相应”和”相求”则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。在2020年这个独特年份,这个题目更是引发了大众对社会团结、共克时艰的思索。
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这个题目:第一是个人层面,探讨志同道合的朋友怎样相互影响;第二是社会层面,分析不同群体怎样形成文化认同;第三是时代层面,思索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保持文化自信。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方式,正是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的一贯特色。
怎样写好这篇作文
面对”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这样的题目,考生该怎样下手呢?开头来说要明确的是,单纯解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够的,关键在于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。比如可以结合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实例,或者探讨互联网时代”信息茧房”现象。
在写作技巧上,建议采用”引-议-联-结”的结构:引用题目语句并简要解释;议论其内涵和价格;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;最终拓展资料升华。记住,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向来注重想法深度和文化底蕴,适当引用经典名句能为文章增色不少。
江苏高考语文的特点与动向
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,从2019年的”物各有性”到2020年的”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,再到2021年的”强弱之变”,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特点:命题多出自传统文化典籍,注重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,要求考生能够古为今用、推陈出新。
2020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尤其体现了这一动向。它既考验考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,又要求能够结合现实进行创新性思索。这种命题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引导着语文教育向更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线进步。
给未来考生的建议
对于准备迎接高考的学子们来说,2020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给我们什么启示?开门见山说,要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积累,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因此然;接下来要讲,培养多角度思索难题的能力,学会将抽象哲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;最终,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,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。
记住,高考作文不是孤立的文学创作,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。2020年的”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提醒我们:在追求特点表达的同时,也要思索个人与集体、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。这或许正是江苏高考语文一直以来的命题深意。